9月29日晚,高级记者、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互联网与新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祝华新应邀做客威尼斯9479最新新闻传播实务前沿讲座。本次讲座主题为“疫情防控常态下的舆情和社会治理”,会上,祝华新结合实例分析疫情期间舆论特点并针对社会治理问题提出见解。本次学术讲座由威尼斯9479最新副院长曾一果教授和本课程任课教师姚锦云担任学术主持。
【民意基本盘:基层民众舆论成关键】
“草根的小声呢喃,胜过文人的呼天抢地。”祝华新提出这样一个新颖的观点。祝华新表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舆论表达渠道的转变,人们由原来的“读报”转变为如今的“读屏”,结合疫情期间的实例,他还指出,目前社交平台如微信群、朋友圈、微博等已经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生成平台和传播通道,在疫情期间,这些平台民意汹汹,真伪莫辨的信息、非理性的表达以及民众的应激心理反映都充斥着舆论场,“在基层民众成为议程设置者的环境下,这一点更值得管理者层面的警觉。”
由此,祝华新还表示,以往对于民众“理性人”的假设可能已不适应现实状况,新冠肺炎疫情的舆论现状给目前的舆情研究提出了新的命题:在公众感知到恐慌的前提下,如何做好公众恐慌心理的疏导和官民疏导?讲座上,祝华新还列举大量疫情期间的舆论实例,分析社交平台、短视频以及小众文化呈现的舆论景象。
在讲座进行到第四环节时,祝华新还提出未来的四类舆情展望,分别是民生舆情、市场主体舆情、科技舆情和国际舆情,未来这四类的舆情走向值得学界和管理层关注。
【治理能力大考:政府公开和应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在疫情期间舆论分析的基础上,祝华新还为同学们展示了政府在本次疫情中的应急管理和政务公开情况,概括了新冠肺炎疫情政府应对的优与劣。
结合湖北两会停止疫情信息公开、百步亭社区“万人宴”、李文亮被训诫事件等疫情初期地方政府应对不当的实例,祝华新总结了政府在面临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应对策略,对此,他引用财新网文章《对专业认识应谨慎动用警权》并分析,面对重大的公共事件,公权力应谨慎介入专业争议。此外,祝华新还肯定本次疫情期间民众层面的集体道德净化和升华。
【疫情下的新闻业:新闻媒体的对冲和大数据的运用】
在本次讲座中,祝华新还给同学们分析疫情期间多层媒体的不同表现,新闻呈现出本地媒体的失职、主流媒体力挽狂澜、市场化媒体的专业坚守的局面,并列举了多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共同学们参考和欣赏,包括《环球时报》揭露武汉患者专员无序情况的报道、《人民日报》微博《送别李文亮》以及《财新周刊》、第一财经等市场化媒体聚焦独特角度的新闻作品。
针对疫情中舆论场的复杂性,祝华新还在讲座中提出一个特别的问题:如何看待“吃瓜群众”?他认为必须要区分本地网民和外地网民,区分业内人士和业外人士。对于社会上热议、探讨较为广泛的问题,“要放大业内网民、本地网民的声音,去对冲和净化网络谣言”,专业的问题应该由专业人士进行解答,本地的网民往往对本地问题有着更深的知晓与关心程度。
“神奇”的大数据技术成为本次疫情数据收集与分析的重要工具,对此,祝华新对大数据技术在本次疫情中的运用表示肯定,他指出,大数据助理精准防控,能够帮助政府认识清楚武汉人在疫情爆发期间的流向,助力制定决策;同时大数据技术也让电商、在线教育等互联网相关产业在疫情期间得到发展;而数据挖掘对于新闻报道更是功不可没,祝华新还对未来要成为媒体工作者的同学们提出建议,他认为媒体工作者除了有扎实的采访能力之外,在现在的时代,还应该掌握数据挖掘的能力,未来的媒体工作者不再是文科生“一家独大”,而应该加诸理科生般对于数据运用及挖掘软件的应用。
除了专业能力上的建议,祝华新还给同学们的就业提出两个建议,一是投身主流媒体,坚持政治站位;而是加入生活服务类平台,从主流业态、市场占有率、刚需以及用户粘性层面分析生活服务类平台的就业前景。
最后,祝华新引用医生陶勇的一句话提醒在座同学坚守媒体人的职业操守与人文主义关怀:“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他进一步叮嘱:“我们需要深切关怀需要关怀的人,我们对这个国家有着深切的责任。”
(杨诗供稿)